服务热线:400-123-4567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 规划设计

【规划年会】论道规划十一: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实践共创生态低碳的人居环境

时间:2024-09-21 06:48:06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2021年9月28日,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论道规划十一“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实践”, 以线上加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城市规划、景观和建筑设计界的代表共济一堂,聚焦应对气候变化的设计实践与策略,分享新经验,探讨新理念。

  随着极端天气和灾害出现的频率日益提高,全球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行动力也在快速提高。就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而言,应对气候变化包含两类策略:一是增强建成环境的韧性,更好的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二是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如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许多规划与设计策略同时有利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

  本次研讨旨在依托“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更为综合性的主题,探讨和分享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国内外的最佳实践案例及其背后的学术理念。通过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新知识,不断提升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全球变暖引发气候灾难激增,并因此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高昂的经济损失。在气候灾难频发的今天,全球各国必须一致行动,积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缓解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气候及环境危机。陶懿君以多哈之心城市设计为例,分享了适应极端气候的一系列营城策略,以尊重在地历史文化与适应当地气候特征为设计准则,用适应现代化生活需求的设计语言,捕捉和响应多哈的城市历史遗产。

  黄明莉从城市生态体系的微观视角切入,界定地表活力,垂直绿荫和城市生态组团的气候优化功能。她以三个应对气候压力的规划案例——巴塞罗那荣光广场及道路更新计划、大巴黎塞纳河70km生态规划及生态公园节点设计、比利时列日工业遗址城市更新规划 -为出发点,系统性剖析了从交通基础设施到生态基础设施,从防洪体系到活水体系,从生态体系到生态经济的欧洲城市生态规划变革。

  陈亚馨从荷兰与洪共生的经验出发,重新界定与自然共建的规划思维及传统人类从自然的征服者到为韧性系统服务的管理者的角色转换。通过两个全球知名案例实践:德国汉堡港口城可持续滨水更新,及基于自然系统的深圳东部海堤海岸防线重建,聚焦展示气候适应性设计及与自然共建的空间策略及具体措施。藉此呼吁专业人士和公众对以系统性思考及跨学科全局解决方案应对逐步逼近的气候变化拐点的重视。

  王翀通过世界级湾区滨水塑造-旧金山科尔马河与深圳龙岗河这两个案例,来平行比较不同地理背景下,城市设计如何利用水环境的综合改善来回应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以及未来产业经济发展问题。

  在两个案例中我们从微出发,从人出发,重塑人与河流的记忆,以及与自然的联系:

  在设计上以优先选择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极端天气;恢复本土生态来提升人与自然的联系,沿水道营造多层次的生境提升水生物生境,并为物种过渡创造条件;通过营造亲河的环境来提升人与河流的联系;社区的文化通过滨水空间来传承延续,水岸的转型也带来产业的转型,整体形成更具有韧性的经济环境。

  城市韧性的提升话题不能仅停留在专业领域,在设计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社交媒体和智慧网络,将水与社区更紧密的联系起来。

  在实施过程中,两个湾区水岸项目受到文化和政策影响会有不同侧重,工具包来帮助旧金山湾区各个平行的实施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间的沟通,而在龙岗河需要有一个弹性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实施路径的条件变化,我们也需要挑战传统专业间的壁垒来大幅度提升水环境的韧性基础。

  王静懿分享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本地绿色生态实践,以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发展转型为例,介绍了从指标体系的提出,到绿色生态修复、工业建筑改造和能源资源管理策略等的项目思路。该项目借鉴于老工业园区工业遗迹特点,整合可持续的发展资源,达到减低碳排放的目标。同时借鉴了与国际接轨的正气候发展理念,成为了国内第一个C40正气候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探讨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城区如何实现自身的低碳生态化发展,并从落地意义和示范意义上同时贡献于更大的区域。

  迈向碳中和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引入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观念来全面理解建设活动所带来的碳排放的影响。孙乃飞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与能源、水、交通、材料与废弃物相关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减少城市的碳排放。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UC Merced)在2016年启动校园扩建计划后,通过被动式的园区规划、建筑节能设计、可再生能源发电、碳抵消、使用者行为的改变以及教育活动实现了净零碳运营。纽约的KATHLEEN GRIMM领导力和可持续性学校的净零碳运营则包括五大要素:最小化的能源需求,优化能源使用效率,现场发电,使用者的参与以及持续的监控和运维。

  绿色生态新城代表着中国生态城巿发展的国际化愿景。回溯生态新城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中国生态新城建设中,在生态规划原则的应用、生态新区的选址、生态专项规划的协同、生态标准体系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遇到很多复杂的现实性问题。中国大量的生态新城,普遍单纯关注开发强度、绿地率、绿色交通等方面的指标表象,却并未构建真正的生态城市价值观。

  整体而言,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更加精准的生态介入价值,而不是追求单一的高绿地率为代表的指标。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在经历了前一个阶段的低谷之后,将会迎来以低碳城市发展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

  气候变化带给人居环境的影响深远而巨大,规划设计行动面对这种巨大的力量必须学习与自然规律共生,技术的拓展也必须更聚焦在与自然力量的融合。绿色低碳与韧性社区的建构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核心诉求,更应该进入到规划设计专业的基因,改变未来人居环境发展的价值观和优先序。

  当下我们所面对的气候变化已经从常态走向极端、从缓变走向突变,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段已面临新的回应任务和新的拓展空间。来自不同领域的国际规划设计专家们以不同的视角和案例,积极回应了气候变化的课题也探索了规划设计可以发挥的智慧与作用,为中国与国际的未来设计实践搭建了有意义的合作桥梁。

  供稿单位: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史基摩欧文美尔(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标签:规划设计

【产品推荐】